焦點新聞

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有權結婚,但走到生養小孩的階段又淪為次等公民

2021-12-26

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有權結婚,但走到生養小孩的階段又淪為次等公民

記得2019年5月17日,眾人在大雨滂沱中得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以下簡稱同婚專法)時,相互抱著身旁的人喜極而泣,那一刻大家既激動又感動,分不清楚臉上的是雨還是淚。

但仍有一些同志朋友的表情卻是欣喜參雜著擔憂,因為他們知道,同婚專法雖然讓同志有結婚的權利,但在同志生養小孩的道路上,政府依舊設下重重障礙。

「即便我們是少數,還是要平安幸福」

那是一對交往超過十年的女同志伴侶——小溫與晴晴,說來好笑,養孩子的起始點竟來自一齣電視劇,2004年首播的電視劇《The L Word》風靡全球,片中女同志伴侶透過DIY滴精有了小孩,就此啟發小溫的生子想像。

小溫在與晴晴交往近十年時,協商後也是決定採取最方便且低成本的滴精,即是自行找尋捐精者,透過DIY滴精完成受孕程序,決定受孕方式只是一切的開端,光是找捐精者就花了不少時間,負責妊娠的晴晴,為了懷孕得排除萬難找到合適的受孕時間:工作要排假、注意生理期週期,還有捐精者的行程,懷孕的籌備期兩人就吃上不少苦。

歷經重重關卡,孩子平安生下,卻猶如只是打過一關的boss,兩人馬上進入下個階段的關卡。今(2021)年,欣喜的兩人前往登記新生兒的戶籍,戶政單位發現孩子沒有「生父」,便連忙拒絕說這樣我們不知道怎麼登記。

在看到晴晴的配偶欄是女性後,甚至不斷探問說「小孩怎麼來的?」「兩個女生怎麼可能有小孩?」兩人在戶政單位面對不友善的態度只得先行撤退,心慌的兩人致電給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以下簡稱同家會),同家會便聯繫該戶政單位,說明同志家庭如何生養,並分享其他戶政單位的處理方式,才讓此事情告個段落。

新生兒戶籍總算處理完,兩人又緊接著面對更大的潛在困境,就是滴精者即使事前說過要放棄親權,但現行法律上滴精者仍可以反悔、出來主張自己的親權,兩人得知後內心極為慌張,深怕捐精者會有怎麼樣的行動。

且孩子生下後,伴侶若想要申請繼親收養,社工與司法事務官都可能會詢問對捐精者的看法、計劃如何向與孩子解釋身世,這些評估都得再花上一段時間,才能真正讓一家三口在法律上成為「真正的家庭」。

雖然面對了這麼多的困境,我們仍記憶猶新的想起,過去曾問道小溫與晴晴對孩子有什麼期待嗎,兩人被太陽曬得赤紅、洋溢著溫柔的笑容說:「要堅強,要快樂。即便我們是少數,還是要平安幸福。」

可以結婚,卻難以擁有生兒育女的機會

「同志都可以結婚了,你們還要爭取什麼?」

這是2019年同婚通過後同家會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在同婚專法限制下,同志伴侶根本無法共同收養無血緣子女,若想要收養孩子,就得離婚才能由一方收養,但即使完成收養了,伴侶與孩子在法律上只是陌生人的關係。

同志伴侶沒辦法收養小孩,那麼自己生可以嗎?

很抱歉,台灣的同志伴侶不適用於《人工生殖法》,若自行前往海外找尋合法的管道,出國、人工生殖、代孕,花費至少百萬起跳,甚至還有可能失敗,一旦失敗上述的一切就得重新輪迴,同志配偶只能眼睜睜看國外夫妻來台灣使用人工生殖技術,自己卻只能前往未知的國度,承擔高額的經濟與法律風險。

有的同志伴侶在不了解風險的情況下會前往非法國家代孕,還得承擔被仲介詐騙的可能,在同志生養的過程中,除了自己摸索外,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同家會的生養資訊與家長社群,才能盡量降低走冤枉路的風險

社會對同志的想像不能停留在青少年同志、伴侶相愛,或者是病危時刻簽署手術同意書;這裡頭一定也要有對同志家庭的想像——不管是收養或是透過人工生殖生兒育女,都是一種成家的形式、對孩子的渴望,即使同志可以結婚了,走到下一階段成家生育時,我們又回過去到次等公民的時代,受到社會的重重阻礙。

政府看不見同志家庭 同家會撐起緊密的網絡

同家會多年以來協助上百對同志成家,上述充滿波折的同志生養經驗絕對不是個案,而是社會結構性問題,不論是法律上的限制,或是實務上碰到的眾多困境,都是現在政府無法解決的面向,為了彌補同志家庭不被看見的邊緣處境,我們積極地提供各式協助,使得同志家庭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在個別協助上,從想生養的同志到同志家長,以及社會大眾都是同家會的服務範圍,對生養有任何疑慮都可以預約「彩虹寶寶問事專線」,同家會將進行一對一諮詢服務,回答所有同志成家的大小事。

同志家庭與異性戀家庭日常碰到的情境也不甚相同,因此我們會組織同志家長聚會,找來友善的助人工作者,協助同志家長說出自己的困擾與問題,在團體中的互助能串起緊密的網絡,不只有實務的幫助,也有情感的支持,並且協助學校老師了解同志家庭,降低同志家庭子女在學校受到歧視性對待的可能性。

雖然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愛與異性戀家庭無異,但同志家庭卻會遇到重重困境,我們也藉由了解每個想成家的同志遇到的難處,更能督促政府修訂出更加適合同志家庭的政策。

衷心期盼「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若你也覺得不該有任何一個孩子,要因為自己有兩個爸爸或是兩個媽媽而受到不友善待遇,邀請你關注同家會,一起邁向更友善的社會。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