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男同志看見公審恐同者亂象 「別成為曾經壓迫我們的壓迫者」

2021-12-09

男同志看見公審恐同者亂象 「別成為曾經壓迫我們的壓迫者」

論應得之恐懼的社會空間(恐懼的自由)、恐同、刻板印象、先備認知、認知發展、微歧視、歧視、壓迫,反思近年性別運動是否仍涵蓋一切人,或只著眼於少數人。

若社會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摸索,讓一切人相處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公平正義平等平權,的方法。今年因為疫情,同志遊行有的線上化有的取消,也是個機會,讓我們停下腳步休息,思考性別運動的方向是否仍涵蓋一切人,朝向全人類福祉及社會公共利益。

【各種恐懼可能起因不同,但人人都有恐懼的權利】

有人恐懼蟑螂、會飛的蟑螂、蜘蛛、蜈蚣、蠍子、蟾蜍、蛇、虎頭蜂、狗、山豬、熊。

有人恐懼黑、孤獨、自己一個人、鬼、怪物、異形。

有人因為兒時被關在電梯裡過,所以恐懼密閉空間。

有人因為兒時被小丑驚悚片、人偶驚悚片、娃娃驚悚片嚇過,所恐懼小丑、人偶、娃娃。

有人因為曾溺水過,所以恐懼水。

有人因為曾被生理男性傷害過,所以恐懼生理男性。

有人因為曾被年長的生理男性性侵過,所以恐懼年長的生理男性。

有人因為曾被生理女性用高跟鞋敲破腦袋過,所以恐懼穿高跟鞋的生理女性。

有人因為曾被父母打過(家暴),所以恐懼自己的父母,一輩子不再聯繫。

有些生理男性同性傾向會恐懼生理女性的乳房與陰部。

有些生理女性同性傾向會恐懼生理男性的陰莖。

每個人有各自恐懼的人事物(存在),這並沒有錯。

若有人恐同,恐懼同志,這沒錯,錯的不是恐懼人,而是在沒合理脈絡與原因的基礎上傷害人,錯的不是恐懼而是不合理的傷害,一個人恐懼同志沒有錯,一個人在沒合理脈絡與原因的基礎上傷害同志那才是錯。

如同恐懼陰莖、乳房、陰部,並沒有錯,但要求人在公共空間必須得穿衣服,只為了服務於你個人視覺感受喜好的舒適的利益,否則就得承受刑事責任或民事責任,這便是錯。

【社會空間排外性】

一個人租了房子或買了房子,可以決定要讓誰來不讓誰來這沒錯。

一個人白天都在睡覺晚上才起床活動,所以不讓人白天進他家這沒錯。

一個人因為嚴重的過敏,所以不讓貓狗進他家這沒錯。

一個人因為不想掃頭髮,所以不讓長頭髮的人進他家這沒錯。

有些地方只讓生理女性進入,譬如女同志三溫暖、女性三溫暖。

有些地方只讓生理男性進入,譬如男同志三溫暖、男性三溫暖。

一個人開了一間咖啡廳或餐廳,他可以決定要讓誰進來不讓誰進來,他沒義務讓每個人進來,他當然可以不讓同志進入,這沒錯。

那怎樣是錯呢?

在民生必需範圍、涉及納稅制度、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的時候,譬如大眾運輸(捷運、公車、台鐵)若禁止同志進入,那便是錯的。

但這不代表私有財產制完全沒問題。

【組織團體排外性】

有些組織團體社群只讓生理女性同性傾向加入,譬如女同志團體。

有些組織團體社群只讓生理男性同性傾向加入,譬如男同志團體。

有些組織團體社群只讓單身生理女性加入,譬如單身女性同歡會。

有些組織團體社群只讓單身生理男性加入,譬如單身男性取暖團。

有些組織團體社群只讓已有兒女的人進入,譬如托育互助會。

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組織團體社群只讓特定的人加入,譬如換妻換夫俱樂部、兄弟會、姐妹會、異男團體、異女團體、雙男團體、雙女團體、泛男團體、泛女團體、無男團體、無女團體、跨性別團體、變性人團體、酷兒團體、更生人團體、街友團體、愛滋感染者團體、漁工團體、農人團體、新移民團體,這些都沒錯。

若一個團體不讓同志加入也沒錯。

那怎樣是錯的呢?

在民生必需範圍、涉及納稅制度、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的時候,譬如台北市大同區若成立了一個社區居民團體,但不讓居住在台北市大同區的同志加入,那才是錯。

【刻板印象、恐懼、歧視與壓迫的差別】

若一個人問一位男同志:「你是不是學藝術的?」現在流行評價為「微歧視」但這其實只是一個非確定非判斷的問句,若一個人覺得男同志比異性傾向多一些可能是學藝術的,我們有一個詞彙「刻板印象」可以來描述。

近年在生活中,不論刻板印象、偏見、成見、連結、聯想、先備認知、起始認知等,都流行被描述為「微歧視」,若我們現今已經有刻板印象、偏見、成見、連結、聯想、先備認知、起始認知這些較細緻的詞彙來較細緻的描述這些現象,那為何還要再建構一個較籠統的「微歧視」的詞彙來統包這些現象呢?較籠統的描述事情會更有利於語文溝通嗎?

人類的認知發展本來就是在先備認知(刻板印象)上,不斷嘗試錯誤、核對認知、詮釋、語意,解構原本的先備認知,建構下一個先備認知,再嘗試錯誤、核對認知、詮釋、語意,不斷反覆演進,人的成長、學習、發展、轉化都在這過程中得以發生,不論學習人文社會科學、語言、數學或任何經驗、知識、資訊、默會知識都是通過此過程,刻板印象本就存在,我們該做的不是把有刻板印象的人綁在十字架上燒,而是拼湊及釐清事實、脈絡、彼此的認知,使彼此的刻板印象得以發展得更複雜、豐富、細緻、貼近事實。

歧視不是刻板印象,也不是恐懼,恐懼同志不是歧視是恐懼,誤以為同志比較擅長藝術不是歧視是刻板印象,歧視有一個元素是貶低,因為曾被男性性侵過所以恐懼男性的這份恐懼不一定包含貶低男性,誤以為男同志比較擅長藝術的這份誤解不一定包含貶低男同志反而可能包含高估,認為所有紅人的能力一定都比所有白人的能力差,才是歧視,但歧視不等於壓迫,壓迫包含具體負面影響的作用力,其他人都可以享有納稅換取的健保但男同志不能享有納稅換取的健保這才是壓迫,給予具體的負面影響的作用力。

【台灣性別運動不只關於男同志】

我是一位生理男性同性傾向,近年在生活中,時不時會遇到,某個團體不讓某男同志加入、某間店不讓某男同志進入、某個人恐懼某男同志、某個人使用了一些對男同志有(刻板印象、偏見、成見、連結、聯想、先備認知、起始認知)的語言、文字、圖片、影片、音訊,然後該男同志,就把對方套上歧視、微歧視、恐同的囚服,訴諸媒體、社群平台,公審、撻伐、獵血、肉搜對方、甚至導致倒閉、司法懲處。

若台灣性別運動、同志運動接下來還是要往這個方向前進,我不同意,即便我是一位生理男性同性傾向(男同志),但裡面將不會有我的身影,許多時候,面對部分同志運動的行動、論述、語文曝光、文章發表,我都分不清楚,這還是追求一切性主體的平權、解放、社會空間(自由)、共善發展、良善生存,還是只追求男同志的利益與特權?不能有人恐同,不能有地方不讓男同志進入,不能有群體不讓男同志加入,說什麼都是歧視、微歧視,這是為社會理想、人類福祉、公共利益而推進的社會變革,還是為循私牟利而推進的社會變革?這樣的社會變革究竟是涵蓋了一切人還是只著眼男同志?

同性傾向、雙性傾向、泛性傾向、無性傾向、跨性別、酷兒、變性人、扮裝、雙性人、間性人等許多弱勢性主體/性別,曾在社會上受到不當的對待(壓迫),我們更當同理一切人,在這段同志運動風行、強勢、狂熱、當紅、主流、政治正確、不可質疑的社會時間段裡,不要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成為曾經壓迫我們的壓迫者,謀求自身利益與特權去欺負他人,如同我們曾經反抗的強權。不要因為我們曾在歷史裡被壓迫欺負過,就去壓迫欺負別人。

【不應剝奪他人恐懼的社會空間】

若同志運動的方向是,不能恐同,我是不同意的.我是生理男性同性傾向(男同志),我支持同性婚姻納入《民法》、伴侶法、家屬制度、婚姻關係比照民事契約、多元成家,我反對有人壓迫同志,如同我反對同志壓迫別人,我反對有人剝奪同志應得之社會空間,如同我反對同志剝奪他人應得之社會空間。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需要對話,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刻板印象、先備認知,多說多討論多對話才有利於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而不是限制對方應得之語文的社會空間(言論的自由),扣對方歧視的帽子,說對方錯了不該說這樣的話。

不論恐懼會飛的蟑螂、恐懼小丑、恐懼基督徒、恐懼佛教徒、恐懼異性戀、恐懼生理男性、恐懼生理女性、恐同,都是可以的,都是一個人應得之恐懼的社會空間(恐懼的自由),我反對有人剝奪同志應得之恐懼的社會空間,如同我反對同志剝奪別人應得之恐懼的社會空間,說恐同是錯的、不可以的,不該恐同,然後欺負別人、壓迫別人、在沒合理脈絡與原因的基礎上不當暴力對待別人。

【提供資源與條件面對恐懼才是正解】

面對恐懼,我們該做的,是提供對方資源與條件,協助對方慢慢跨越、突破、戰勝、克服、轉化、化解恐懼,擺脫恐懼的束縛,長出更強壯的自己。

而不是叫對方不能感到恐懼。

若你恐懼會飛的蟑螂,但蟑螂偏偏硬要橇開你家門鎖,衝進你家,還朝你嘴巴裡飛,並跟你說:「你怕我是錯的,你歧視、恐蟑,給我把嘴巴打開。」你感受如何?

每個人有自身不同的經驗與歷程,自然有各自不同的恐懼,恐懼沒有錯,錯的是傷害,沒有傷害便沒有錯,請給那些帶著傷痕與害怕的人們,渡過恐懼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有機會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成長自己。

新聞來源:蘋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