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寂寞的年輪運轉不休,從文字傳情到沿網路線徵友,30年來男、女同志如何找到圈內人?

2021-10-25

寂寞的年輪運轉不休,從文字傳情到沿網路線徵友,30年來男、女同志如何找到圈內人?

「你們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啊?」如果同桌吃飯的朋友裡有情侶檔,眾人免不了對他們如何相識進而交往感到好奇。不同世代的人對這問題的回答,也間接透露了當時最常見的交友管道。同性婚姻的法制化於2019年完成讓同性戀社群感到鼓舞,然而想要步入婚姻的前提是得先找到願意一起長相廝守的對象,再往前一點就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到「圈內人」,進而有認識的機會。

「曾經在一首詩中遺失了性別/初吻獻給一顆沒有方位的星星/實歲二,虛歲一百二十/寂寞的年輪運轉不休/多年來,原是走錯了星球/今在此沿海岸線徵友/你鋒芒而來/我將粉身而去」這是詩人鯨向海在〈徵友〉一詩裡寫下的句子。「寂寞的年輪」運轉不分異性戀或同性戀,多數人都想找到彼此相互欣賞和吸引的對象。那麼,同志又是如何交友?

台灣的同志運動發跡於1990年代,這篇文章就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帶著讀者乘著時光機認識曾經存在,甚至紅極一時的交友管道。

本文整理的交友管道與場合以主要就是讓同志社交或彼此認識的為主。鄰近交通要點的公園、游泳池這類的公共空間,確實也屬於男同志交友文化或生態的一部分,但不在此次的整理範圍之處。

文字傳情的雜誌徵友欄

1990年代紙本雜誌正興盛,雜誌當中的筆友欄是當時人們的交友管道之一。彼時也出現了主打目標讀者為同志社群的雜誌,但徵/交友行為不分異性同性,同志仍可在一般紙本雜誌的筆友欄中找到同類。

誠如陳栢青在〈今在此沿時間線徵友〉一文裡所言,80年代《愛情青紅燈》雜誌號稱「軍中最紅的民間刊物」,有幾雙同志的眼睛便在其中,盼望被看見;《世界電影》雜誌帶來流行文化資訊,盛行於中產階級與學生族群,徵友欄間或可見同志突圍足跡。

至於同志雜誌,則以《G&L熱愛》(1996)和《女朋友》(1994)兩本刊物做為代表。

如同喀飛在《台灣同運三十》的回顧,《女朋友》雜誌是由台灣首個同志組織「我們之間」於1994年所發行的雙月刊,前後發行將近十年。喀飛提及,在雜誌後方刊有交筆友的訊息,有意交往者得先把信件寄到《女朋友》在台北的郵政信箱,再透過雜誌當中間人轉寄給收信對象。

喀飛表示當時的交友方式,如今看來雖然難以想像,卻也凸顯了當年女同志交友的困境與出櫃壓力。

至於《熱愛》雜誌則在1996年出現,是最早商業發行的同志雜誌。根據阿孟的回顧,雜誌刊末就設有專門給男女同志徵友用的廣告欄。

如今回頭看雜誌徵友欄,雖然在便利性無法取勝,對同志來說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隱私性。使用此種方式徵/交友的條件,是須具備一定程度運用文字的能力。

「喝啦!哪次不喝」:酒吧

iStock-1246040541

Photo Credit: iStock

圖為聚集在西門紅樓市場南廣場上的同志酒吧。

酒吧在台灣出現的時間相當早,在同志社群中也是至今仍未消失的交友場合。即使多數同志酒吧開業的地點在都會區,經營的壓力仍不小,因此酒吧歇業或是新酒吧開幕時有所聞。

根據陳韋臻爬梳女同志酒吧在台灣的時空分布,被指認為女同志聚集的空間最早為1960年代,台北市因為服務美軍而出現的酒吧或餐廳。爾後有段時間(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女同志會出沒在gay bar,1989年代中期T bar就在台北興起,成為女同志社群文化與社交的重要據點;1990年代後,女同志酒吧則因為消費客群或性別氣質而有了更多樣的空間發展與選擇。

男同志酒吧根據翟翱的回顧,早期同樣與美軍有關,70年代末期則受到迪斯可(disco)文化影響;80年代則是自日本引進了卡拉OK文化。酒吧風格大致上分為三種,分別是喝酒、射飛鏢的英式酒吧風、受迪斯可文化影響的後來轉型為Asia Pop,以及卡拉OK吧。

另外,誠如作家羅毓嘉應此次專題的邀稿提及的,西門紅樓市場在2006年隨著「小熊村」同志咖啡館的開設,帶動了其他酒吧與餐廳的進駐此區,「紅樓的生意持續擴張,甚至帶動了西門町成都路以南地區的特定行業經濟復甦,及至2010至2020年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酒吧往二樓陸續開業,集聚了不同臉孔階級的店家與人群,此刻故事還在繼續」。

到晚近,男同志酒吧在台北也愈來愈趨向分眾化,可依據消費者興趣或是對活動的偏好,找到相對應的酒吧空間。

  • 表一: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開業的男、女同志酒吧,有的現已歇業。
男同志 女同志
台北 Funky、G-star、牡丹、Hunt、Abrazo 忘憂谷、Haven、Esha、TABOO、Wonder Bar
台中 First Floor、Plaza城堡 Funway
高雄 Kuma高熊株式會社、童言童語、Hi bar、私生活 Amore 小酒吧

讓彼此相互「連結」的男同志三溫暖

男同志三溫暖的出現,根據馬翊航在〈隱身與現身〉一文的整理,與同志社群的性活動受到外界壓抑有密切的關係。三溫暖內部的隔絕式空間,也為男同志提供了相對安全且隱密的性探索空間。三溫暖的水氣、內部的光線,以及消費者在空間裡的坦誠相見,都為情慾探索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阮慶岳也在《出櫃空間》裡寫道,「似乎在這樣赤裸無法辨識身份的空間裡,可以找到日常生活的隱遁出口,同時還可以得到在中產階級理性生活方式中,所缺乏的自我解放」。

然而,三溫暖也並非只是單純滿足性需求的出口,位在台北市歷史悠久的漢士三溫暖,經營者余夫人每年農曆過年都會在三溫暖裡辦年夜飯,讓中老年、處在異性戀婚姻中,或是經濟有困難的男同志都能同桌圍爐相聚,在年節期間不感到孤單。

如同喀飛在〈老年同志的三重污名〉所述,漢士三溫暖的角色很像社區中心,年齡超過50、60歲的老年男同志每天都來這裡報到,他們很像家人或社區的居民,在這裡可以和熟悉的老朋友聊天、唱歌或打打鬧鬧,用彼此覺得最自在的方式相處。

在台北的男同志三溫暖有百樂池、金統、皇宮到晚近的Aniki、Sol13in,在台中則有亞當、Mars、宏華宮等,高雄則有Hi man、拓客和銀河。

除了社運倡議,還有這些「運動團體」

10321759_1158752124170585_77338471260091台灣同志運動會 " data-srcset="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1080 1080w,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750 750w,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500 500w" src="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50" src-org="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q=80" srcset="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1080 1080w,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750 750w,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1/10/fpjyw5mcgivaynz74eh2ituw9bqchx.jpg?auto=compress&q=80&w=500 500w" />

Photo Credit: 台灣同志運動會

圖為2016年在台大體育館舉辦的首屆同志運動會。

除了集結倡議的社會運動,同志社群裡也有各式各樣因為共同的興趣或運動習慣而組成的團體。較為知名的運動社團有「水男孩」,最早是2002年在KKCity成立討論區,2004年初正式在該BBS成立分站。在歷年的台灣同志遊行中,也可見到水男孩組團參與的身影。近年也有男同志集結組團成立「彩虹重擊龍舟隊」,參與在台北舉辦的龍舟比賽。

女同志社群則有「雷斯盃」運動球賽。根據台灣女人的詞條介紹,這是以女同志為主題的球賽,首屆於1995年舉辦,隔年由拉拉資推工作室主辦。1999年第三屆冬季雷斯盃則由位在台中的女同志團體「同心圓」協辦,突破了先前在北部舉辦的侷限。每年分夏季盃與冬季盃。活動主要是透過網路報名,在不公開地點舉行。雷斯盃的運動項目項目不固定,有籃球、排球、羽球等,以今年為例,比賽的項目為籃球和羽球。

鍾兆佳研究發現,雷斯盃發源於女同志刊物發聲、校園社團成立的蓬勃時期,惟此種刊物或校園社團的連結形式,其集結管道具有相當的參與門檻,雷斯盃則成為非校園菁英的女同志,積極開展屬於她們的集結模式的切入點。

另外,台灣同志運動會最早於2016年舉辦首屆同志運動會,比賽項目包含了籃球、排球、躲避球、大隊接力等,近年此協會也代表台灣爭取舉辦世界同志運動會。

沿網路線除了可以交友,還可以做社運

網際網路的發明與興盛,可以說為同志社群以及同志運動帶來極為關鍵性的影響。透過網路,個別同志可以打破地理範圍的限制,認識到更多且位在各地的同志。網路所帶來的隱私性,也讓同志得以免於身份曝光的擔憂。對同志運動來說,網路也利於同志們相聚討論議題,進而是彼此串連、發聲。

林鶴齡和鄭陸霖兩位社會學者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裡指出,當時同志們共同面臨的處境是線上社會除了少數三溫暖、新公園、同志酒吧之外,缺乏公共空間及交友聯誼的管道。在網路上找到自己人,從交友聯誼開始,建立自己的社群可能是同志認同與運動聚集的開始。

林鶴齡和鄭陸霖點出,「尋找自己人」的特質可以從一些同志BBS站過濾上站者身份的做法反映出來。過濾制度的目的就在網路匿名性之外,再加上另一層的身份保護,讓上站者的同質性更強:讓上站的人都是自己人——同志或同志的支持者。

依照出現時間順序,同志最早利用的是奇摩交友(或家族)和蕃薯藤交友,接著是各大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 BBS)以及專屬討論區的成立。與此同時另外有一些聊天室(例如UT聊天室)或是同志專屬的(交友)網站創立,最後才是你我目前所熟悉的交友應用程式(app)的出現。

以BBS的發展而言,根據喀飛的回顧,從中央資訊管理系BBS站在1994年成立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版,到1995年10月,在台灣學術網路上就已有超過30個站開設。喀飛進一步指出,BBS站對台灣同性戀平權運動發展,不只是溝通與串連或提供自我認同的場合,更重大的一項意義就是建立本土同性戀平權運動的文字資料庫,精華區的建立正是其中的基礎。

這段期間,女同志社群裡較為人知的包含淡江蛋捲拉子天堂版(1996)、壞女兒(1996)、5466(1996)、清大楓橋驛站、2G。發展至今較廣為人知且是台灣最大的BBS站為1995年成立的《批踢踢實業坊》,LGBT在此站上有各自專屬的討論區,仍有不少LGBT會在討論區上活動。

在BBS專屬討論區裡,經常可見到使用者發出「自介」或是「徵友」文,前者也象徵著使用者將自己介紹給其他同志(認識),同志社群對此稱之為「出道」。除了這兩類文章,至今仍可見到「尋人」類型的文章,即發文者在生活裡遇到了有好感或是欣賞的對象,但在現實生活中不確定對方是否為同志,因此到BBS上發文碰碰運氣。

另外有一些網路論壇也帶有交友性質的功能,以男同志而言有Club拓峰網、摯愛中年,女同志則有「TO-GET-HER」、「小鎮姑娘」、「DearBox」。這當中有幾個論壇甚至在2000年之後仍有一定數量的使用者。男同志社群更是在2003年出現了主打交友的網站「拓網交友」,除了讓使用者擁有完整的自我介紹頁面,還有像是日記、留言、社團等功能。

一機在手,不用出門也能交友的交友軟體

自從智慧型手機問世且普及以來,在手機上透過交友應用程式(app)認識人就成了最新,且最便利的管道。根據林冠廷的碩士論文,交友app利用手機的可攜性與可穿戴性,結合GPS定位系統後,就能以使用者為圓心搜尋同樣也在附近的使用者,方便彼此見面認識。林冠廷指出,交友app將地理空間帶入網路中,實體和虛擬空間的雙重結合,創造出融合跨地性與在地性的網路交友型態。

交友軟體晚近的發展也走向分眾化,以男同志而言,不同外型樣貌的使用者,也有各自偏好使用的特定交友軟體,更便於使用者能找到喜歡的對象。

男同志常見的交友app包含了Grindr、Jack'd、Scruff、9monsters、Blued,女同志的交友軟體則有LesPark和Rela。另外也有部分同志不偏好使用同志專屬的交友軟體,而是在一般交友軟體(如Tinder)尋找同好。

回顧1990年代迄今的交友方式變遷,可以看出早年即使同性戀在社會面臨強大的汙名與社會壓力,同志們仍可在非專屬的交友管道裡發出訊號,進而尋找到圈內人。交友管道的變遷也可看出同志社群積極地尋覓或是打造專屬社群的公共空間,讓彼此得以在空間裡自在地「做自己」,進而彼此串連、集體發聲。

另一方面,從變遷的軌跡也可看出,交友管道也日趨多樣與分眾化。到晚近交友app的興盛,則是將線上與線下的地理空間結合,成為目前最新的交友方式。若是改寫鯨向海〈徵友〉一詩裡的句子,如今同志們可以「沿_______徵友」的方式相當多樣,正是因為這些管道和場合個別顯現了某一面向的同志文化,綜合起來則豐富了我們如今所見的同志社群。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