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從「皇后」的勝利 反思台灣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2021-07-07

 從「皇后」的勝利 反思台灣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7月1日,民視發布了一則新聞,內容是「變裝皇后」不被文化部視為「藝文工作者」而無法申請紓困,想當然這件事情引發了變裝皇后們與LGBTQ族群的不滿。在新聞報導、民意代表與各界的努力下,她們終於在三天前收到文化部通知,得以被歸納進藝文工作者的範疇,也能夠獲得補助。

變裝皇后?她們是誰?

變裝皇后(Drag Queen)最早期源於19世紀末,多以男扮女裝的方式表演,透過華麗的裝扮展現出最美麗且最自信的一面。變裝文化在經過長時間的蟄伏後,世界知名變裝皇后Rupaul的Rapual Drag Race於2009年撥出,引起極大的回響,並成功讓變裝皇后這個職業進入大眾的視野中。在臺灣,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以及同志族群的成長,同時也在眾多街舞前輩、網路創作者與Yolanda、Marian等無數皇后努力耕耘與推廣下,開始有更多人認識她們。

變裝皇后最為經典的演出,無非是對嘴演唱(Lip Sync)。身穿亮麗的服飾,站在舞台上化身為明星女歌手,以生動的表情與手勢、舞蹈動作,帶來一場如歌舞劇般的精采演出。她們除了要完美詮釋歌曲,還要同時與觀眾們互動。而在這背後,她們更要獨自完成妝髮與服飾的設計,編排一場完整的演出,是一個辛苦且全方位的職業。 

疫情下的困境

就跟許多表演者一樣,她們的收入來源基本上都源自於演出費。而隨著疫情蔓延,許多活動都被迫中斷,平常演出的夜店、酒吧等地點也不再開放,失去了舞臺,也代表失去了工作。然而同為表演藝術,當他們想申請紓困時,卻不被政府承認為藝文工作者,更因為表演場所及職業身分等問題而無法獲得補助。隨著解除警戒的日期不斷延後,無薪水的日子也越來越長。 

追求平權的社會下,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這起事件之中,真正令她們氣憤的是:她們的身分,竟不被自己的國家與政府所認同。變裝皇后就如同前面所說,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服裝設計與表演編排、演出,也許她們並不在美術館、音樂廳、劇場等氣派輝煌的場地演出,但她們作為表演者、藝術家的事實也不該被質疑。而她們更象徵了LGBTQ族群在追求平權的道路上,充滿自信與勇氣的角色。

在臺灣,提到表演藝術,大眾最先想到的多是透過兩廳院等場地演出的音樂劇、舞蹈表演。相較之下,就連街舞等新興的表演文化,即便在校園與社會中都有許多人參與,並茁壯成有一定規模的族群,卻仍被部分家長或民眾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認為是「沒前途」且不好好讀書的人才會參與的志趣。更不用提更加小眾的變裝文化了。

而作為同志族群的一份子,她們勢必也面臨社會上的龐大壓力與歧視。網路上相關的評論中,我們不免會看到一些「娘炮」等歧視性的字眼,或以諷刺、攻擊性的態度謾罵她們;社會上,並非所有同志族群都敢於向親友坦白身分,變裝皇后也不例外,害怕遭到親友的否定並產生衝突、隔閡。即便如此,變裝皇后仍透過自身所累積的影響力,站出來為LGBTQ社群發聲,在追求平權的道路上邁進,如今更為彼此爭取權利與尊重。 

平時喊著追求性別平權、社會平等口號,在疫情期間表示要援助藝文工作者的政府,卻無視了最需要幫助的「變裝皇后」等族群之需求。她們同樣透過音樂、舞蹈、歌唱等元素在舞台上演出;藉由妝髮、服飾來呈現最美麗的自我。結合動與靜的藝術,傳播博愛與平權的理念,她們是當之無愧的表演者及藝術家。

這一次「皇后」們所取得的勝利,不僅僅是在平權上更進一步,更展現出台灣的民意仍有機會被政府所看見。當我們權益遭到忽視、遭到侵害,就應該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影響力,這股力量若能累積,就能夠推動社會持續進步,而這正是民主社會的特色。

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許有些人不支持她們,但仍應該包容她們的身分,並尊重她們所付出的種種努力。而政府更該做為榜樣,持續支持這些多元文化並推動平權,而非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與口號。

新聞來源:New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