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有點焦慮反而更謹慎?從不同觀點看疫情中的焦慮與恐懼

2021-05-29

有點焦慮反而更謹慎?從不同觀點看疫情中的焦慮與恐懼

近期疫情開始爆發,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安撫大家「不要焦慮或恐懼」,然而「焦慮 (Anxiety)」 與「恐懼 (Fear)」 真的都是不好的嗎?

從許多過往的研究經驗顯示,適度地焦慮」其實對於防疫具有很多正向的影響力[1]。當人們對於疫情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不安,擔憂自己有染疫風險時,可能促使人們因此保持警覺,更積極地進行防疫。過去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研究發現,例如:自覺染疫風險高者,可以顯著預測其比較願意勤洗手[2]。

讓人們太放鬆的「樂觀偏誤」

談到「焦慮」對於防疫行為的影響,就不得不談談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樂觀偏誤」。

所謂的樂觀偏誤,是指人們通常傾向相信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很低,而人們也仰賴著這種偏誤,才能「自我感覺良好」地繼續工作生活,不用擔心自己可能有一天會生病或發生意外。

然而,在疫情期間的樂觀偏誤,卻可能讓人們過度樂觀地相信自己「中鏢」的可能性很低,缺乏警覺心,導致他們不會關注防疫資訊,也不會採取應有的防疫措施[3]。

樂觀偏誤會讓人們對健康風險失去警覺心,而沒有採取有效的方式降低風險。例如:不相信自己有得到愛滋病的風險,而忽略了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相信自己不容易罹患癌症的抽菸者,也更不容易戒菸。

除了焦慮,研究也發現,「恐懼」可能可以促使人們採取更多防疫行動(例如:保持社交距離、自我保護、配合經濟犧牲的政策)[1,4],前提是,人們相信這些策略與政策,具有實質改善疫情的效果。

通常,具有「高度激發」(High arousal) 的負向情緒(如:焦慮、恐懼、憤怒)出現在一個人身上、而且這個人原本就具備了正確充分的防疫知識時,他就有機會能將負面的情緒,轉化為推動防疫積極作為的正向力量。

「焦慮」可以讓人設想最壞狀況預先準備,
「恐懼」讓人對於具有風險的事物保持距離,
「憤怒」則讓人在界限被侵犯時,以最快速度劃清界限或指出錯誤。

看似負面的情緒,是人體內的警鈴,其實不必然導向負面的結果;警鈴的主要功能,只是讓人意識到危險,進而迅速採取行動,所以重點不是如何關閉警鈴,而是在警鈴大響之時能導向正確的行為。

微焦慮不壞,不要恐慌就好

在什麼狀況下,焦慮或恐懼才會為防疫帶來「負面」的影響呢?

首先,焦慮的「程度」是關鍵,當人們太過焦慮而達到「恐慌」的程度時,可能會改變防疫的態度,從預防危機的產生,走向更關注如何為自己「求生」。例如過度囤積用品、不再配合經濟犧牲的政策,或是更具焦於「情緒因應策略」而非「問題解決策略」。

再來,是缺乏有效防疫的正確知識。人有一種天生的防衛機制,是在面臨相關危險的時候,就決定關閉所有相關資訊,不聽不看,與外界隔絕以維持內心的平靜。

這種策略在因應傳統大型災難事件時,是有效果可以保護身心健康的,例如停止觀看不斷播放災難畫面的新聞;但是面臨傳染病大流行時,跟上外界最新的防疫資訊,其實是十分重要的自保之道。所以重點並非關閉資訊的接收,而是要選擇接受的資訊內容。

政府的防疫政策每日都會即時「滾動」式調整,了解目前「滾到哪裡」,並配合調整生活是十分重要的;關於病毒與疫苗的科學研究,也是隨時都有新的發現,例如:最近有哪些變種病毒?在防疫的作為上需要做哪些調整才能因應?這些訊息都需要及時跟上。

必要時,民眾也需要自發性地在比較具有公信力的管道中,主動搜尋國內外相關訊息,以增進自己的防疫知識;對於相關決策單位來說,國外的防疫經驗與外電報導,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也十分值得做為借鏡。

此外,每個人在疫情當中都可能會遭遇某些損失,因此了解未來可以從哪裡獲得相關的補助或社會資源的協助,也是重要的。

恐懼隨時間的發展

當人們的恐懼發生在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能發生不同的結果。

在疫情發展的初期,因為相信採取防疫行動會具有預防效果,所以恐懼可以推動人們積極防疫;然而,當疫情漸趨嚴重之時,如果人們開始對於防疫行為所能達到的效果開始缺乏信心,覺得無論自己採取任何作為都無益於事,或許恐懼有可能反而讓人們產生「習得無助」,使情緒開始走向「低度激發」的狀態(例如:憂鬱、絕望感,變得過度消極),而無法或不願意採取有效防疫行為。

此狀況也有可能會發生在已有重要親友因疫情喪生,或因疫情導致了巨大的健康或經濟損失,甚至是整體的疫情發展瀕臨失控時。

這個時候,如何重新找回「希望感」與「掌控感」,就是改變行動的關鍵。此部分值得另闢專文深入探討,就先不在此詳述了。

綜上所述,在疫情期間,相關單位除了試圖安撫民心之外,更重要的作為是如何讓「防疫的正確知識」能夠被有效的傳播與普及。包含:了解戴口罩與勤洗手需要注意的細節是什麼?病毒可能的傳播途徑有哪些?消毒的正確方式?染疫後對健康會有哪些嚴重影響?篩檢或就醫的 SOP 是什麼?萬一不幸染疫如何自我照顧?

有時在進行相關衛教宣導時,適度引發某些缺乏危機意識民眾的焦慮與恐懼感,突破樂觀偏誤的人性盲點,也可能是推動防疫的必要之惡!

新聞來源: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