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每個看新聞的人,都有創傷!太魯閣號事故後,我們該如何撫平內心的衝擊?

2021-04-07

每個看新聞的人,都有創傷!太魯閣號事故後,我們該如何撫平內心的衝擊?

在災難的巨大衝擊下非常容易流傳迷思,人云亦云的迷思反而阻礙了幫助。助人者若不能釐清迷思,輕者則浪費寶貴人力,重者反而惡化創傷。《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作者戴安.梅爾斯(Diane Myers, R.N.)是美國資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曾經幫助無數心理衛生工作人員在災難助人的過程中做得更好。

台鐵太魯閣號花蓮大清水隧道出軌

清明連假首日,從樹林發車至台東的 408 太魯閣號經大清水隧道內發生出軌。

圖取自阿美族的歌臉書社團

 

災難心理衛生的 14 個重要觀念

根據梅爾斯的經驗、研究和第一手資料,她認為要先有正確的觀念,才更能體會災難心理衛生不但強調科學與實務的精神,同時還需要用「心」來關懷的特質。梅爾斯舉出災難心理衛生的 14 個關鍵觀念如下:

每一個看到災難的人,均會受影響。

災難創傷有兩種類型:集體、個體創傷。

許多人在災難中及災難後會聚集在一起救援,但效果常打折扣。

災難後的壓力及哀慟反應是在非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

許多倖存者的情緒反應來自災難所產生的生活問題。

災難後的救助曾被稱作「二度災難」。

大部分的人在災難後不認為自己需要心理衛生的服務,也不會去尋求此方面的協助。

倖存者可能會拒絕各種方式的協助。

災難心理衛生的協助偏向「實際」,而非「心理」層面。

需依據所服務的社區特別規劃災難心理衛生方案。

心理衛生工作人員為了順利地介入災難事件的處理,必須擱置傳統方法,避免使用心理衛生的標籤方式,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接觸方式,以期成功地進行介入。

倖存者對他人主動的關心與關懷都有良好的反應。

介入方式必須適合災難的不同階段。

支持系統對復原來說非常重要。

接下來,以上述前兩項(每一個看到災難的人,均會受影響、災難創傷有兩種類型)說明:

每一個看到災難的人,均會受影響

不論任何一場災難,失落及創傷都會直接影響許多人。此外,即使只身為受災社區的一份子,情緒上也會受到衝擊,因為他們也是受影響社區的一部分。Myers(Hartsough & Myers, 1985)就描述了災難所引起對人及社會廣大的影響:

災難是令人敬畏的事件。單單看到那種廣大的破壞性及可怕的景象,就會引起許多深刻的感覺。常常,那些受災難侵襲的社區居民即使非受難者,也會經驗哀慟、憂傷、焦慮、憤怒等負面感受……這種強烈的反應困惑著他們,畢竟他們似乎並沒有什麼損失;當他們被告知這些是正常反應以後,會感到輕鬆及安心;每一個看到災難的人,就某種程度而言,都是受難者。

2020年4月5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0402臺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陸上重大交通事故中央災害應變中

災難創傷除了個體,還有集體

社會學家凱.埃里克森(Kai Erikson)對 1972 年美國西維吉尼亞州 Buffalo Creek 地區大洪水的研究中,描述了兩種在大部分的災難中會共同及接連出現的創傷類型,災難心理衛生單位必須考慮到這兩種創傷以便評估社區的各方面需求:

個體創傷(Individual trauma)

「一種精神上的打擊,帶著殘忍野蠻的力量突然打破一個人的防衛,因此人們無法有效地面對它。」

集體創傷(Collective trauma)

「一種對於社會生活基本網絡的打擊,破壞了人們彼此維繫的連結,並且使社區的共同體感覺受到破壞。」

「個體創傷」會表現在倖存者所感受到的壓力反應及哀傷反應。Bolin 及 Bolton(1986)則強調「集體創傷」切斷了倖存者彼此間以及與受災當地的社會連結,這種連結本來可以在壓力時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災難幾乎破壞了日常生活所有的活動以及其間的連結,人們可能需要住在臨時住所、遠離家園及原有的支持系統,例如教會、醫院、托兒所及休閒場所。因為交通設施的癱瘓、失去器具,或因為壓力而無法專心,也會造成工作中斷或失業。對小孩而言則可能因為搬家失去朋友及學校的關係。疲憊以及易怒容易增加家庭衝突而損及家人間的關係與聯繫。

擅長處理「個別」問題的災難心理衛生工作人員通常較不容易注意到「集體創傷」。即使如此,確認和指出集體創傷是災難心理衛生方案中所必須的。我們會發現,如果周遭的環境仍然支離破碎而支持性的社會系統也不存在時,個體的創傷便很難癒合(Erikson, 1976)。因此,心理衛生的介入,包括主動接觸、支持性的團體及社區組織等,尋求重新建立個人與團體之間的聯繫,便顯得十分重要。

新聞來源: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