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洋蔥式閱讀系列—男子氣概》:想像男人「喝著傷心酒」,或是「借別人的肩膀哭訴」

2021-01-03

《洋蔥式閱讀系列—男子氣概》:想像男人「喝著傷心酒」,或是「借別人的肩膀哭訴」

男性與人際關係

男子氣概現今的主流定義包含了某些指導原則,會讓男性在人際關係的建立上碰到阻礙。「公事公辦,無關個人」這樣的說法——再加上談生意長久以來都算是男性專屬的消遣活動——提醒了我們:私人關係和情感在權力的獲取與運用上,重要性是無足輕重的。

即使人類天生是社會性動物,霸權男子氣概卻要求男性獨立自主,因此,男性便會降低自己對他人以及對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需求。

從佛洛伊德到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等精神分析學者和哲學家,以及AgeUK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都將社交聯繫(social connections)視為身心功能良好運作的關鍵要素。我們既然生活在群體中,就都會需要與他人進行某種程度的互動。長期獨居的人往往會遭遇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們在沮喪、焦慮或恐懼時,通常會尋求其他人的幫助。有時,社交聯繫只是為了不落入孤單的境地,有時則是藉由與他人交談來獲得社會支持。有社會支持的人通常在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更為強健。

「男性組合餐」指示男性不該表現脆弱的一面,因此讓男性把自己對情感親密交流的需求降到最低,而情感上的親密本是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的重要特點。「情感」驅動著我們對創造力的追求,也帶來了愛與喜悅、驚喜和成就感。

這種「不能表現脆弱一面」的原則,讓男性要顯露脆弱面、談及內心較敏感的感受這件事更加不可能做到。同理,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鼓勵男性多行動、少感受。我們比較會問男性「你打算怎麼做?」而非「你是怎麼想的?」,就體現了這一點。這些原則一經結合後,便產生了一種期待:一般會希望男性吝於表現情感,至於「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樣的日常用語也可看出以上情形。

p81_B494D6

©Agencja Fotograficzna Caro / Alamy Stock Photo|臉譜出版提供

在人際關係方面,霸權男子氣概強調「不能太陰柔化、女性化」,也就強化了「獨立自主」和「不示弱」的原則。情感表達常會被當作女性氣質的一大特徵,因此男子氣概原則便針對性地提出了男性應當「堅忍不動情」。而男同性戀者常受到誤解為具「陰柔特質」或「像女人一樣」,所以男孩或男人一旦試著與另一名男性建立情感的親密關係,就有可能會被誤認為同性戀者,因此也算是缺乏男子氣概。這些原則和行為就算在比較能夠接受男同性戀的(年輕)世代之中,依然還是並存的。

儘管這些男子氣概原則無法讓男人完全沒有情緒感受,但確實還是指示了男性應在何時、又該怎麼表現自己的感覺,這就稱為情緒表達規則(emotional display rules)。例如,一般似乎較能想像男人「喝著傷心酒」,更甚於想像男人「借別人的肩膀哭訴」。無論是用哪一種方式抒發感情,男人可能都是傷心想落淚的,但文化規範卻又規定:某種情緒表達方式比另一種更為人所接受。

挪威的研究團隊在2012年一項研究中探索了男性情緒表達的機制。他們將志願受試的大學生帶到實驗室,記錄他們對(一隻腳冰浴若干分鐘)身體所受到疼痛刺激的反應,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大聲說出疼痛等級的分數。儘管受試男性的生理反應沒有改變,但年輕男性面對女性實驗人員時,對疼痛刺激的評分,始終比面對男性實驗人員時的評分還要低。

在西方國家,男性的憤怒顯然是大家接受度最高,甚至最鼓勵男性表現的一種情緒。

解說評論員唐.朗(Don Long,1987)將男性的憤怒描述成他們的「情緒漏斗系統」(emotional funnel system),因為焦慮、失望、嫉妒和許多其他負面情緒常會轉化為憤怒。研究表示,嚴格遵循男子氣概規範中「不示弱」、「無表情」和「不表現得女性化」原則的男性更容易感到孤獨。這類男性對於與他人培養親密情感一事,也更容易心生予盾的衝突感,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經營得較差。其中許多男性還聲稱,與其流露其他情緒還不如表現得憤怒或有攻擊性。

由於在西方英語世界中的男性接受的教育是「不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就受到某種暗示:別去關注自己的感受——何必去思考你又不打算解決的問題?而對於既不表達自己情緒、也不關注自己感受的人,尋求同情沒有好處可言;何況當別人表達同情時,自己該如何應對,其中也有很多不確定性。確實,當他人對自己透露內心感受時,許多男性都不知道該作何反應。總的來說,「男性組合餐」會損及男性對自己或他人產生同理心的能力。

在西班牙語世界中,「個人尊嚴」和「同理」等文化概念,明顯增進了人際關係和情感親密度。在許多環太平洋國家,情緒表達規則主要與保持群體和諧、避免過度突出等期許有關,性別反而是次要的決定因子。

p79_GettyImages-143180897

©Luis Sinco / Los Angeles Times / Getty Images|臉譜出版提供

資本主義也強化了男性對權力地位的爭逐行為。

企業職場和企業文化算是相輔相成,強化了霸權男子氣概。1950年代的職場文化一直延續到當今許多企業文化中。對於許多員工而言,銷售業績提升和商品產量增加是持續就業、職位晉升和增加報酬的關鍵。「一個不行,就換下一個上」的哲學歷久不衰,因此貶抑了在職場中建立人際關係的價值。每個員工都知道自己是可被取代的,也知道自己對老闆、同事或下屬的感受會被視為與公司營運和獲利無關的事情。

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隨著西方國家從工業生產發展為服務導向和知識型經濟,良好的工作績效開始關乎與客戶和同事(無分性別),都要「打好關係」的軟性技巧。如今,當一名優秀的員工比單純講求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還要複雜許多,工作者既要理解客戶的願望或需求,從中搶得先機;還要給人留下正面印象,以確保客戶滿意。由於文化上未要求男性重視這些技能,因此許多男性覺得與女同事相比,自己現在處於劣勢。霸權男子氣概妨礙了他們的職業生涯。

理想男子氣概和企業文化的融合也出現在典型的男孩會從事(或被要求從事)的活動中。想想看如體育、童子軍、少年軍訓活動和其他被認為是「男性」活動的組織結構,裡面通常會有一個明確的領導者與結構化的階級之分,而晉升和領導機會則是給表現最佳者的獎勵——

而且所有成員都知道,若表現不佳或缺勤,自己就會被換下來。

這些活動的重點是「做就對了」——

贏得比賽、學習技能、完成計畫等等——

非強調「體驗」活動的過程,比如要用到情緒智商、理解人際關係張力等層面。

儘管男孩和家長會希望藉由這些活動,來幫助男孩交到朋友並增進友誼,但就算大家知道友誼有助於實現團隊目標,通常團體中的人依然覺得那沒有什麼明確的價值。此種結構在功能上與企業職場相仿。

家長、老師和其他協助教養男孩的人,也強化了男孩情感和關係覺察力所受到的限制。這些成年人與男孩談論感受、聊友誼關係的時間,通常少於和女孩談論這些事情的時間,而成年人表現有所不同,會使性別差異在孩子六歲時就明顯呈現出來。結果以平均值來說,邁入青少年期的男孩與女孩相比,前者較欠缺情感和人際關係方面的細緻思考框架。

媒體也反映並強化了這種差異模式——

分別針對男性或女性族群的觀眾來設計節目,而這些受眾本身也表現出男女之間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和男人是「動作」節目(體育賽事、動作片等)的主要受眾,而女孩和女人則是主推情感和人際關係相關內容的媒體(肥皂劇、娛樂八卦節目等等)的主要受眾。當運動員談論自己對隊友的信任時,意思是有共同完成任務的信念。當肥皂劇角色說到信任某人時,通常指的是讓對方掌握了可能對自己不利的私人資訊。

p80_GettyImages-1036639430

©Cristina Quicler / AFP / GettyImages|臉譜出版提供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