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美國大選結束 同性議題能否帶台灣一起浮上檯面?

2020-12-03

美國大選結束 同性議題能否帶台灣一起浮上檯面?

第 18 屆臺灣同志遊行在10月31日下午,於臺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正式落幕。

     隨著日前世界最關注的美國大選大局底定,民主黨當選人拜登(Joe Biden)於競選期間提出的政策能否如期兌現,將是上任後民眾對其執政效率的第一波檢視。其中,又以拜登於10月28日,接受《費城同志新聞》(Philadelphia Gay News)採訪時對《平等法案》(Equality Act)給出的「百日承諾」,最受矚目。

    拜登自2009年至2017年擔任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副手的這段期間,即一直在積極地為LGBTQ族群爭取相關權益,在競選期間,更打出以「落實平等」作為美國外交核心精神的口號,不過,儘管拜登表示會把通過平等法案視為上任百日的優先任務,但若想該法案順利通關,民主黨必須先拿到參議院的多數席次,否則一切恐淪為空談,LGBTQ族群將收穫一大張空頭支票。

    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自由、開放的程度遙遙領先其他地區,在人權議題上與美國重視的「平等」觀念,更是不謀而合,如此,台灣有沒有可能以此為軸心,從而拉近與美國的外交及文化關係?抑或是增進交流的機會?

    自台美宗教層面而言,美國許多基督教、天主教教徒已經改變舊有觀念,認同結婚是身為美國人的基本權利,理應受到絕對的保障;台灣愈來愈多的基督、天主教徒,尤其年輕一輩,儘管總人數比相較美國低了許多,但也逐漸不再因為聖經中的那「七句話」,認為同性戀出格、違背教義,願意把婚姻選擇的自由擺在更前面。

  反觀共和黨參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期間,任用的副手彭斯(Mike Pence),就是一位著名的反同婚人物,針對《平等法案》,川普的做法是動用總統職權,以「宗教自由」、「損害倫理價值」等名目否決其通關,故不少學者認為拜登大力推動人權平等此舉,一定程度影響了搖擺州當中LGBTQ族群的投票選擇,也是拜登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筆者認為拜登上台後,台灣或許可以思考,如何以人權之平等為出發點,例如透過對跨國同性婚姻法案的討論等,拉近與美國的關係,同時盡最大程度的努力,彰顯出台灣與亞洲其他地區的不同,台灣越不一樣,被看見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台灣在同性婚姻議題上的領先,自然也是台灣能夠增進國際曝光度的一環。

新聞來源:New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