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愛名愛利卻不幸福?淺談物質主義

2020-07-15

愛名愛利卻不幸福?淺談物質主義

物質主義(materialism)對行為及心理健康的影響從1985年開始被心理學家廣泛研究。那一年,心理學家開始將物質主義量化及操作化其定義。

物質主義指的是個人非常著重於擁有各種物品及金錢(possessions)、名聲(fame)、消費(consumption)等,並認為擁有金錢、名聲及消費行為是主要讓個人帶來快樂及成功感的原因。物質主義可以用作形容人格特徵(trait)或願望(aspiration)

物質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十分普遍,美國如是,香港也如是。

三十多年來的研究廣泛證實了一點,物質主義思維和低幸福感有關(low well-being),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物質主義思維的人會將所有動機外化(extrinsic motivation),這會削弱維持心理幸福感必要的內在的基本心理需要(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自主性(autonomy,即不受別人意見影響)、良好關係(relatedness)及才幹發展(competence)。

第二︰物質主義會令你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psychological insecurity)。物質主義總讓你看到自己沒擁有的東西,而物質主義也是一個對心理不安全感的補償方法,產生惡性循環。

第三︰物質主義會促使你作向上社會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你總會聚焦於別人擁有,但自己卻難以擁有的物質生活,這樣會降低一個人的心理幸福感。令自己覺得比別人差,慢慢形成一種負面的個人評價觀感 (negative self-concept)。

愛錢愛名是一個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這並沒有什麼錯,但你不能將所有動機都放於名和利上,外在動機的強化會削弱一個人的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例如純粹的喜歡及滿足)對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十分重要。你可以愛名愛利,但同時做那件事時它必需讓你帶來很大的純粹滿足感,這樣才是比較健康的方法。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