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刻意失戀》:失戀根本不需要「完全好起來」,才能回復正常生活

2020-03-15

《刻意失戀》:失戀根本不需要「完全好起來」,才能回復正常生活

別傻了,根本沒有「好起來」這回事

存活下來的並不是最聰明的物種,也不是最強大的物種,而是身處多變環境中最能應變與適應的物種。——里昂.麥金森(Leon Megginson,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教授)

失戀那陣子,我對「刻骨銘心」這個成語特別有感觸。總覺得愛情就像一根釘在牆上的釘子,釘得愈用力,就愈難拔出來,就算拔出來了,牆上也有個洞。科學還沒辦法消除記憶,我們一輩子都會受到這段感情影響。

如果你覺得傷痛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慢慢消失,是你把「復原」想得太簡單。時間有用的話,那還要醫生做什麼?任何病放著就會自己變好啦!

跟外傷一樣,愛情的傷也分輕重。小傷靠著身體的修復能力自癒,大傷則需要靠藥物,甚至手術來幫忙,手術後是否能回到原本的能力,也未可知。

即使是需要動手術或住院的傷痛、疾病,醫師也不會讓你在醫院住到完全康復,才安排你出院。大概復原的進度落在可控制、可居家照護的階段,就可以回家休養,甚至上班了。

況且,失戀之後,根本不需要「完全好起來」,才回復正常生活。我們正走在復原的路上,每一天,都必須為復原負起責任,如此,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好起來的。

事實上,根本沒有「完全好起來」這回事。失戀之後,我們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可能渡同一條河兩次,因為人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人,河也不是原來的那條河。」我們的下一刻都有可能跟上一刻不同。遺憾的是,雖然不同,但不一定是變成熟了,也有可能是變蠢了。

所以,我們有義務把自己引導到成長的方向。就像受傷之後,除了被動接受手術、住院,也要主動服藥、遵從醫囑、參與復健。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事情是被動的,即使是吞下一顆藥物、即使是傷口自身的復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都涉及了十分複雜的過程,有數以千萬計的參與者一起努力。如果說不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真正致病、殺死我們的,都是那些微小但巨大的病原體,我們也要把那些讓我們康復的,微小但巨大的復原因子一個個找出來。

沒有終點,持續進步就是了

過去的心理治療會用「機械觀」來看待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部機器,有什麼零件壞掉了,就會讓我們過得不好,我們必須修正、更新這些零件,修理完了,我們就「好了」。所以有一些心理治療的理論,是要找出個案的「非理性信念」,要治療師帶著個案去質疑、修正這些信念,回復正常的功能。

在我自己復原的經驗裡,發現這是一段且戰且走的過程,每天,我都跟自己妥協、跟未來妥協。失戀初期,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度過這一晚、怎麼面對明天的心情,有時候覺得自己好了、充滿希望,沒多久,又不行了。

這種感覺很像籃球生手在練習投籃,初期怎麼投都不順,偶爾手感比較順,轉瞬間手感又消失了。就算真的成了籃球高手,你看看NBA的比賽,大牌球星不也會有失常?只是比較少而已。

是的,即使是在我覺得已經完全從失戀中走出來的今天,偶爾遇到比較大的挫折或壓力,也會再想起這段感情,心情有些波動。

我真的「完全」好了嗎?我覺得沒有,但是我認為復原的程度已經夠了。直到現在的每一天,我還是持續的復原,或許隨著年紀的增長、經驗的累積,我會有更多體悟,這也很好。

我始終沒有一個完美的、讓自己完全擺脫過去、達到完全心理健康的方法,只求在當下可以達到平靜,或讓悲傷的影響不要太大。這不是痊癒的過程,而是進步的過程。人類的進步就是這樣,沒有終點,未來會進步成什麼樣子,沒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反正持續進步就是了。

這一點,我在閱讀與理解「演化論」時特別有體會。演化論說的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演化的目的就是修正基因,到可以適應環境。我在一些談演化論的書籍跟節目裡知道一件事,人類從四肢著地爬行演化到直立行走,好處是視野變開闊了,而且空出雙手進行活動;壞處是會增加身體臟器負擔,因為臟器從原本的平行排列,變成了垂直排列,像是胃,就增加了胃下垂的風險。或者,人類演化出聰明的大腦,但是大腦卻要消耗很多能量,而且需要時間成長,這讓人類嬰兒相較於其他物種顯得脆弱、需要照顧。

沒有任何的演化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都是追求利大於弊的妥協。

生活上所做的決定也是如此,每一個選擇都有各自的優點與風險,選擇了一個,可能得放棄另外一個。與演化不同的是,我們可以選擇演化的方向,可以透過衡量利弊來行動。

很痛苦,但還是要練習

在接受失戀真的發生之後,我費了好大一番功夫說服自己,才斬斷與她的所有聯繫,包括接收她的任何資訊,例如社交媒體的動態等等。這對我來說真的非常不容易。

當我日後面對失戀的個案,並給予這樣的建議,我發現很少人做得到。一開始我對此有點失望與生氣,甚至有些恨鐵不成鋼。後來,我深刻檢討,並詢問自己:「為什麼每個人復原的過程都要跟我一樣?」我做得到,別人不一定做得到。這並不代表我比較強,或他比較不勇敢,只是「我們不同」,如此而已。

我不太喜歡讀那種號稱幾天就可以學會什麼技能的書籍,畢竟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每天進步的幅度也不一樣,有些人甚至一開始的時候不進反退呢!但這也只是說明每個人有不同的進步軌跡,如此而已。

在一切開始之前,請你跟自己達成一個「我要慢慢康復」的承諾。這是非常認真的承諾,請你認真想一想,是否願意去做。因為有些人所謂的「康復」、「做更好的自己」,只是為了包裝「我想把對方再追回來」,很像有人會以「分手後還能做朋友」之類的話來延長戰線。是的,世間事誰也說不準,的確真的有可能復合,但自身的弱點解決了嗎?原本相處的問題解決了嗎?不管復合與否,這樣的心態只是讓痛苦繼續延長。

你相信嗎?對於大多數的心理疾患來說,只要做到「了解」跟「改變」。說到這裡,或許你會在心中嗤之以鼻:「改變,哪有這麼容易?」

當個案在治療室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心中總是有很強烈的疑問:「你花這麼多錢、這麼多時間,來聽取我專業的建議,然後告訴我『這不容易,我做不到』,那你希望我回答什麼?宣告你沒救了?從我口中說出你沒救了,你會感到比較開心嗎?」

後來,我發現,大多數人想要康復,但不想度過康復的過程,因為太痛、太辛苦了。多數人希望從我這裡聽到醍醐灌頂的真知灼見,或一擊必殺的問題解法。如果我說:「還是得回家繼續練習」,他們會回答:「是要練習什麼?」

沒什麼特別的,照平常過生活,有情緒、有痛苦,別逃避,這樣就好。

「我要慢慢康復」,是一個我要慢慢往前走的承諾,這是很認真的承諾,而不是一個「回到原點、給我原本缺乏的,我就不再痛苦」的假象。要康復勢必得面對痛苦、消化痛苦,否則,一切都是逃避,用忙碌逃避、用趕快進入下一段感情逃避、用心理安慰逃避,甚至有些人用傷害自己或對方來逃避。

如果你光想就覺得很難,那也沒關係,請你不要欺騙自己,因為你暫時還沒有力氣,或者也還不想好起來。這沒有好壞,只是一個狀態,不是每個人想到要改變,下一秒就能馬上改變,總是需要思考與醞釀期。

重點是,這是跟自己的對話,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要欺騙自己。其實改變並不難,只要開始往前走,不管走的方向正不正確,往前走就是了,有動作才有辦法調整。

任何改變,都比維持現狀要來的強。


做自己的心理師:認賠殺出

你相信嗎?在我的治療室裡,有些人,根本不想好起來

這些人有可能會很規律的來談,不會遲到,晤談當中也表現得積極主動,但是,進步卻非常非常有限。

或許我該這樣說,並不是他們不想好起來,而是他們對於好起來的定義,跟我不同。他們所謂的好起來,就是期待問題消失、別人改變,自己就可以跟著快樂了。

但是,我對於好起來的定義是:在現有的基礎之下,努力追求更好的心理狀態,包括減少痛苦、增加快樂

請注意,是在現有的基礎之下。快樂之所以難,是因為現狀本來就很難改變。我失戀了、她走了、不會再回來了,這個很難改變。當你問我「要怎麼接受」,其實你還不想接受。

了解現狀,才能規劃下一步,不然做再多規劃,都是枉然。就很像現在都民國一百零九年了,你還在規劃反攻大陸一樣。

醒醒吧,你失戀了。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